质量要放心还得选Hisense冰箱
“中国资本市场消费品牌50强策划”简介:日前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》。《意见》指出,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流通扩大消费。为推动流通创新发展,优化消费环境,促进商业繁荣,激发国内消费潜力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,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凤凰网财经*推出《中国资本市场消费品牌50强》栏目,全面扫描国内消费品牌上市公司,深度挖掘企业的核心价值,寻找中国资本市场消费品牌50强上市公司。
摘要:
海信集团成立于1969年,旗下拥有海信、科龙、容声、东芝电视等多个品牌,主营电视机、冰箱、冷柜、洗衣机、小家电等。集团旗下共有2家A股上市公司,分别为海信电器和海信家电。
上市公司中海信家电主营冰箱、空调、洗衣机等白色家电。在冰箱业务方面拥有海信冰箱、容声冰箱两大品牌;家用空调业务拥有海信空调、科龙空调两个品牌;中央空调业务主要是海信日立品牌。而另一家上市公司海信电器主营彩色家电等黑色家电,主打品牌是海信彩电,市场销售额占有率一直保持在20%左右。
凭借长期高额的研发投入,海信集团的彩电产品在市场保有竞争力,但是在客户体验方面因为开机广告过长被消费者频繁吐槽。在冰箱、空调和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,海信集团也存在多次因运营问题而被消费者投诉的案例。
在社会责任方面,海信电器对投资态度较为敷衍,在互动平台上已经近3个月没有回应。
整体来看,未来随着竞争对手不断强大,华为、小米等巨头相继入局后,海信集团面临着不小的挑战。
一、财务分析
海信电器和海信家电今年前三季度的成绩单并不亮眼。数据显示,海信电器实现营业收入236.44亿元,同比下降2.91%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.65亿元,同比下降21.10%;海信家电实现营业收入270.10亿元,同比下降6.24%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.49亿元,同比增长17.62%。与同行业比较,**智家、美的集团、格力电器家电三巨头则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。
海信家电
海信家电旗下拥有 “海信”、“容声”、“科龙”、日本“HITACHI”和美国“YORK”等“五大品牌”,其中 “科龙”、“容声”品牌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,规模一度曾做到亚洲前列,但是在近几年已经被美的、格力和**超越。
市场预计海信家电2019年全年营收或达350亿元,但相较于2018年减少1.71%。而美的集团早在2017年营业收入就突破2000亿元大关,市场预计2020年营收有望逼近3000亿,格力电器也于去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大关。
盈利能力来看,白色家电行业自2017年开始ROE有所下滑,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依然处于*梯度。而海信家电出现下滑较为明显。
2、海信电器
由于黑色家电行业技术迭代快,行业竞争激烈,海信电器近些年发展较为缓慢。
2016-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,海信电器营业收入分别为318亿元、328亿元、351亿元和236亿元,同比增长5.44%、3.26%、6.87%和-2.91%。不过,从同行业的TCL集团、四川电视、创维数字来看,营收增速放缓是行业普遍现状,而非海信家电一家。
海信电器为了应对行业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加入的“搅局者”,始终保持较高研发费用。2016-2018年支出金额为11.54亿元、11.80亿元和11.94亿元。
不过,对于海信电器“押宝”激光电视的策略,市场却有部分质疑——目前激光电视的市场空间仍然较小,不仅于液晶电视,甚至于量子电视和OLED电视。
据中怡康线下市场的监测销售数据,10月份彩电累计销售量80.16万台,海信电器以16.27万台出货量位居*,市场份额超过20%。海信激光电视虽然占据了市场86%的市场份额,但销售量仅3996台。
在OLED电视方面,2019的家博会上,海信展出了OLED电视新品A8,这也意味着海信正式加入“OLED电视阵营”。目前包括海信在内,长虹、康佳、创维、LG、飞利浦、索尼合计7家厂商都在AWE2019展出了自己的OLED电视新品,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意味着OLED电视短期内将仍然是电视领域的主战场。
此外,海信电器在相继赞助F1、澳网、欧洲杯和世界杯之后,产品销量在虽然有短期爆发,但并没有带来长期增长。从近3年销售费用来看,海信电器的销售费用性价比不高,以近3年“营业收入/销售费用”对比数据来看,TCL集团、四川长虹、海信电器和创维数字四家企业中,只有海信电器出现明显下滑。
除此之外,黑色家电行业目前整体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。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,2019年第三季度全国彩电市场售量为1034万台,同比下降3.6%;同期售额为277亿元,同比下降10.4%;市场均价也持续下降至2678元。
二、产品
海信集团的产品质量和做工受到消费者的认可,近期重点发力的AI领域也较为成功,在今年双11海信的AI电视声控全面屏电视卖出15万台成为爆款。
海信集团在产品策略上在不断求变,大力发展线上业务,不断优化服务体验,目前已有一定成果,但产品在用户体验和销售策略方面,依然还存在一定问题。